看歐洲藝術的澎湃歷程:巴黎高等美院珍藏11月上博展出
上海博物館即將呈現“美術的誕生:從太陽王到拿破侖——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”,將展出八十余件來自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收藏的藝術珍品。
為什么這是“史上最強正倉院展”:東京奈良同展日本國寶傳承
東京國立博物館“正倉院的世界——皇室守護傳承之美”以奈良東大寺內的正倉院寶物為中心,聚焦飛鳥、奈良時代的造型文化。并罕見地將正倉院寶物和法隆寺寶物匯聚一堂。
“又見大唐”還有姊妹篇,“又見紅山”將于遼博展出
“又見紅山”精品文物展將于10月16日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。這是國內外首個以紅山文化為視角的專題展覽,也是一次規模最大、最集中的紅山文化精品文物專題展示。
侘寂之美與“馬蝗絆”:日本藏宋代龍泉殘器故宮首展
近日,日本最著名的、最能夠代表侘寂之美與殘缺之美的名物“馬蝗絆”現身故宮博物院,幾百年里,它甚至在日本展出的次數也寥寥,此次是它的中國大陸首展。
“化畫入石”:新見唐代郜夫人墓志上的線刻畫
近年在新出唐代墓志中,有鏤刻畫作,追思模仿逝者生前向往的生活場景的比較少見。本文對新發現的唐開元二十三年“郜夫人墓志”四側上鐫刻的線刻畫,首次進行全面的探討。
臺北故宮以文震亨《長物志》勾勒晚明文人居家日用
"一個17世紀的生活提案"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日前開幕的新展。展覽以17世紀書畫家文震亨的《長物志》為依據,展出與之相關的書畫、器具,探索古人游賞于物的細節。
第八批全國文保單位確定:北京站、良渚水壩等762處列入
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近日確定,我國新增國保單位共762處。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較多的省份有山西、河南、浙江等。
專訪|遼博“又見大唐”策展人:讓書畫名跡器物自己“說話”
遼博“又見大唐”策展人劉傳銘前天接受“澎湃新聞·古代藝術”專訪時,首次詳細介紹了展覽策劃的緣起、定位、難點及展覽呈現的不足。
臺北故宮特展“以文會友”:看這些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事
臺北故宮博物院“以文會友——雅集圖特展”10月5日開幕,展出歷代以雅集為主題的書畫作品28件(組),其中穿插一些趣味小品,呈現文人面對即席演出的壓力與靈感迸發。
現場|簪花仕女等傳世唐代名跡首次全集結,遼博呈現絢麗大唐
10月7日起,遼寧省博物館一次性拿出了其全部收藏的唐代書畫名跡傾囊展出,與來自故宮、上博等收藏的唐代國寶級文物一起亮相,構成了一道絢麗無比的“又見大唐”特展。
講座|里耶古城的出土秦簡,傳遞了哪些來自秦朝的信息
2002年,湘西龍山縣里耶鎮出土3萬多枚秦簡,使我們對秦朝政制和社會生活有了更加全面準確的認知。里耶秦簡的發現填補了秦朝史料佚缺,那么出土秦簡傳遞了哪些信息?
常玉“裸女”再拍成交118萬,爭議八大山人拍出九百多萬
10月6日下午,香港蘇富比秋拍“中國古代書畫”專場舉行,本場共呈現八大山人、石濤、惲壽平等人的百件拍品,未有過千萬的作品。
講座丨從敦煌壁畫的日、月神圖像看絲路文化交融”
國絲館“絲路歲月”展覽中“沙州佛子”版塊介紹了莫高窟“藏經洞”洪?高僧。敦煌研究院張元林研究員日前以“從敦煌日、月神圖像看絲路文化交融”為題作專題講座。
龍泉青瓷博物館館藏青瓷來滬,勾勒龍泉窯發展脈絡
《向古而生——古今龍泉青瓷展》近日在復旦大學博物館開幕,展出由龍泉青瓷博物館提供的各歷史時期的龍泉窯產品,以及當代龍泉青瓷名家的優秀作品。
霍克尼與中國藝術:《康熙南巡圖》何以改變他觀察世界的方式
1983年,首次看到中國卷軸畫《康熙南巡圖》的大衛·霍克尼覺得自己“臥游了一座中國城市”。中國畫的技巧、圖式、視角等方面都對霍克尼影響深遠。
“又見大唐”:看傾囊出展的遼博藏唐代書畫與唐代金器、雕塑
10月7日起,遼寧省博物館將舉辦大型文物特色展覽“又見大唐”。本次展覽展品以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與唐代有關的繪畫、書法為主體,輔以唐代金器、三彩器等多種品類文物。
“古代絲織品文化展”,首博講述織繡印染文化的絢爛
“錦繡中華——古代絲織品文化展” 在首都博物館開展。共展出文物175件組,體現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在織繡工藝審美上的交流、融合、創新。
謝稚柳王世襄曾解讀上博在展的梁楷《黃庭經神像圖》卷等
上博“萊溪華寶——翁氏家族舊藏繪畫展”展出三件翁氏家族舊藏繪畫名跡,謝稚柳和王世襄早在1987年分別撰文品評過其中兩幅畫作。
嘉定博物館“六十歲”,顧維鈞錢鏡塘都曾捐贈文物惠及桑梓
“恭敬桑梓——嘉定博物館建館60周年捐贈展”9月27日在嘉定博物館開幕,展出書畫、印章、銅器在內的藏品七十余件(套),這些展品均為嘉定博物館歷年來接收捐贈文物。
看歐洲藝術的澎湃歷程:巴黎高等美院珍藏11月上博展出
上海博物館即將呈現“美術的誕生:從太陽王到拿破侖——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”,將展出八十余件來自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收藏的藝術珍品。
為什么這是“史上最強正倉院展”:東京奈良同展日本國寶傳承
東京國立博物館“正倉院的世界——皇室守護傳承之美”以奈良東大寺內的正倉院寶物為中心,聚焦飛鳥、奈良時代的造型文化。并罕見地將正倉院寶物和法隆寺寶物匯聚一堂。
“又見大唐”還有姊妹篇,“又見紅山”將于遼博展出
“又見紅山”精品文物展將于10月16日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。這是國內外首個以紅山文化為視角的專題展覽,也是一次規模最大、最集中的紅山文化精品文物專題展示。
侘寂之美與“馬蝗絆”:日本藏宋代龍泉殘器故宮首展
近日,日本最著名的、最能夠代表侘寂之美與殘缺之美的名物“馬蝗絆”現身故宮博物院,幾百年里,它甚至在日本展出的次數也寥寥,此次是它的中國大陸首展。
“化畫入石”:新見唐代郜夫人墓志上的線刻畫
近年在新出唐代墓志中,有鏤刻畫作,追思模仿逝者生前向往的生活場景的比較少見。本文對新發現的唐開元二十三年“郜夫人墓志”四側上鐫刻的線刻畫,首次進行全面的探討。
臺北故宮以文震亨《長物志》勾勒晚明文人居家日用
"一個17世紀的生活提案"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日前開幕的新展。展覽以17世紀書畫家文震亨的《長物志》為依據,展出與之相關的書畫、器具,探索古人游賞于物的細節。
第八批全國文保單位確定:北京站、良渚水壩等762處列入
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近日確定,我國新增國保單位共762處。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較多的省份有山西、河南、浙江等。
專訪|遼博“又見大唐”策展人:讓書畫名跡器物自己“說話”
遼博“又見大唐”策展人劉傳銘前天接受“澎湃新聞·古代藝術”專訪時,首次詳細介紹了展覽策劃的緣起、定位、難點及展覽呈現的不足。
臺北故宮特展“以文會友”:看這些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事
臺北故宮博物院“以文會友——雅集圖特展”10月5日開幕,展出歷代以雅集為主題的書畫作品28件(組),其中穿插一些趣味小品,呈現文人面對即席演出的壓力與靈感迸發。
現場|簪花仕女等傳世唐代名跡首次全集結,遼博呈現絢麗大唐
10月7日起,遼寧省博物館一次性拿出了其全部收藏的唐代書畫名跡傾囊展出,與來自故宮、上博等收藏的唐代國寶級文物一起亮相,構成了一道絢麗無比的“又見大唐”特展。
講座|里耶古城的出土秦簡,傳遞了哪些來自秦朝的信息
2002年,湘西龍山縣里耶鎮出土3萬多枚秦簡,使我們對秦朝政制和社會生活有了更加全面準確的認知。里耶秦簡的發現填補了秦朝史料佚缺,那么出土秦簡傳遞了哪些信息?
常玉“裸女”再拍成交118萬,爭議八大山人拍出九百多萬
10月6日下午,香港蘇富比秋拍“中國古代書畫”專場舉行,本場共呈現八大山人、石濤、惲壽平等人的百件拍品,未有過千萬的作品。
講座丨從敦煌壁畫的日、月神圖像看絲路文化交融”
國絲館“絲路歲月”展覽中“沙州佛子”版塊介紹了莫高窟“藏經洞”洪?高僧。敦煌研究院張元林研究員日前以“從敦煌日、月神圖像看絲路文化交融”為題作專題講座。
龍泉青瓷博物館館藏青瓷來滬,勾勒龍泉窯發展脈絡
《向古而生——古今龍泉青瓷展》近日在復旦大學博物館開幕,展出由龍泉青瓷博物館提供的各歷史時期的龍泉窯產品,以及當代龍泉青瓷名家的優秀作品。
霍克尼與中國藝術:《康熙南巡圖》何以改變他觀察世界的方式
1983年,首次看到中國卷軸畫《康熙南巡圖》的大衛·霍克尼覺得自己“臥游了一座中國城市”。中國畫的技巧、圖式、視角等方面都對霍克尼影響深遠。
“又見大唐”:看傾囊出展的遼博藏唐代書畫與唐代金器、雕塑
10月7日起,遼寧省博物館將舉辦大型文物特色展覽“又見大唐”。本次展覽展品以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與唐代有關的繪畫、書法為主體,輔以唐代金器、三彩器等多種品類文物。
“古代絲織品文化展”,首博講述織繡印染文化的絢爛
“錦繡中華——古代絲織品文化展” 在首都博物館開展。共展出文物175件組,體現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在織繡工藝審美上的交流、融合、創新。
謝稚柳王世襄曾解讀上博在展的梁楷《黃庭經神像圖》卷等
上博“萊溪華寶——翁氏家族舊藏繪畫展”展出三件翁氏家族舊藏繪畫名跡,謝稚柳和王世襄早在1987年分別撰文品評過其中兩幅畫作。
嘉定博物館“六十歲”,顧維鈞錢鏡塘都曾捐贈文物惠及桑梓
“恭敬桑梓——嘉定博物館建館60周年捐贈展”9月27日在嘉定博物館開幕,展出書畫、印章、銅器在內的藏品七十余件(套),這些展品均為嘉定博物館歷年來接收捐贈文物。